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上莊鎮李家墳村按照市、區、鎮部署,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充分調動村民自覺性,運用“垃圾不落地”“大手拉小手”“科學宣傳引導”等手段,使得村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意識大幅提升,讓垃圾分類融入鄉村新風景,繪制美麗鄉村新“畫卷”。
出門就能“上車”垃圾不落地
“垃圾車來了,請大家主動投放。”每天清晨 6 點至上午 9 點、傍晚 17 點到 20 點,都能在李家墳村內聽到這樣的“呼喚”。村民們紛紛出門拿著事先分類好的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一邊跟上門收垃圾的保潔人員打著招呼,一邊把垃圾正確投入到垃圾車上的垃圾桶中,垃圾出門就“上車”,完全不落地。
為了能更好地推進“垃圾不落地”實施方案,上門收垃圾的保潔人員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解釋什麽是垃圾不落地、垃圾分類的好處,同時借每天收垃圾的時機,進門入戶、手把手演示如何分類,一點一滴地改變著村民的垃圾投放習慣。通過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工作落實落細,原本就因環境整潔美麗榮獲“北京最美鄉村”稱號的李家墳村,現在更加凸顯了文明環保內涵。
“前幾年快到夏天的時候,垃圾桶怎麽打掃都還是有臭味、有蒼蠅。”村民王女士描述著過去村裏的場景,“如今把分類好的垃圾分別投放進不同的垃圾桶裏,一開始覺得很不方便,還要仔細區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習慣後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看到村裏的變化,我打心底裏更加支持垃圾分類了。”
強化宣傳引導 習慣成為自然
為進一步加快垃圾分類工作推廣,傳承文明素養,李家墳村多次開展“大手拉小手、文明我傳承”的垃圾分類宣教活動。
在活動中,工作人員為小朋友及家長們講解了為什麽要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好處以及如何區分垃圾種類。小朋友們不僅學到了垃圾分類的知識,更通過親自動手參與垃圾分類、打掃環境衛生等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樹立文明環保理念。
自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李家墳村以點帶面,以宣傳促引導,通過農村廣播、宣講會、宣傳海報、微信群等線上結合線下的宣傳方式,深入宣講垃圾分類政策、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垃圾分類習慣,營造出“垃圾分類、人人參與、習慣成自然”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提高了村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知曉度、認可度、參與度,推動垃圾分類知識入腦入心。通過不斷宣傳引導,讓大家形成分類扔垃圾的好習慣,推動垃圾分類成為社會“新時尚”。
每日值守不斷 監督促進防疫
“您好,您這個是廚余垃圾,我來幫您消消毒!既做到了垃圾分類,又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傳播。”“太好了,非常感謝,有你們在,我們感覺特別的安心。”在李家墳村垃圾桶站前的“守門人”王大哥,每天會重復很多次這樣的動作與話語。
過去,村裏的垃圾桶放置在主要路口,雖方便居民隨時投放,但同時也伴有垃圾桶爆滿、垃圾落地、蚊蠅滋生等現象,管理難度較大。現在每天有早、晚兩次上門收垃圾,絕大多數的生活垃圾都會在上門收垃圾時消化。針對極少數不方便投放垃圾的居民,村裏也設置了垃圾分類桶站,供居民投放。“現在通過大家的努力,所有村民都能很自覺地正確投放垃圾,而且互相還‘攀比’,看誰家分得更仔細、更認真。”王大哥說道。
進行二次分揀 避免“先分後混”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切實做到垃圾減量與資源化,讓群眾能夠以最簡單、最方便、最輕松的方式參與垃圾分類,上莊鎮推出上門收集垃圾的便民服務,針對過去農村垃圾混投混運、隨處堆放等現狀,專門配置專業的廚余垃圾車輛和上門收集垃圾三輪車,每日定時進行收運,並確保作業過程可控、可管,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進行精細管理、集中清運,切實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取得實效。
此外,在居民生活集中區域,上莊鎮全面設置了分類垃圾桶(站),方便居民分類投放生活垃圾。但是這些生活垃圾進入垃圾桶之後,如何避免出現“先分後混”的情況呢?在各個垃圾分類集中回收點,分類回收的生活垃圾,正在被垃圾分類工作人員進行二次分揀。針對少數居民“分得不準確”“分得不仔細”等問題,工作人員用手一件件將錯誤投放垃圾正確分揀到相應垃圾桶,從而保證四類垃圾精準分開。
上莊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上莊鎮將進一步探索完善農村垃圾分類管理新模式、健全工作協調推進機制、落實長效管理制度、加大工作宣傳力度,全力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小區(村),共建共治共享美麗新農村。
柳州垃圾桶,廣西垃圾桶,柳州分類垃圾桶,廣西分類垃圾桶,柳州塑料托盤,廣西塑料托盤